课程思政

教学案例
 位置: 首页 > 课程思政 > 教学案例 > 正文

《美术2水彩》思政教学案例

作者:   时间:2022-10-02   点击数:

第三章

第五节

透视原理

中国山水画的透视

知识点名称

散点透视

教学目标

理论知识:散点透视的概念;

能力思维:通过散点透视理解古人的时空观、美学观。

价值情感:树立文化自信,激发爱国情怀;

教学组织

课堂导入:千里江山图引入话题,创设情境。横幅长卷的中国山水画与之前讲的线性透视有什么不同?

员工发现:中国画的透视法不同,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,而是根据需要,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,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。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。

老师归纳:这种观察事物的方法,很多书总结为叫做"散点透视",我个人觉得叫"移动视点"更为贴切。中国画的“散点透视法”就是巧妙的利用了焦点透视的基本规律,并把所有元素的同向轴测图组合在同一个画面里,在这个前提下移步换景就变得自然而然,这就是中国山水画法高妙之处。

举例:清明上河图、富春山居图等

教师总结: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"咫尺千里"的辽阔境界,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。故而,只有采用中国绘画的"散点透视"原理,艺术家才可以创作出数十米、百米以上的长卷,(如清明上河图)而如采用西画中"焦点透视法"就无法达到。

教师提升:如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、黄公望的《富春山居图》等,画家不受任何成法约束,将各种物体忽大忽小,忽此忽彼,忽倒忽正地组合于同一画面,造成幻觉似的空间世界。画家的思想能够驰骋宇宙,遨游太空。咫尺之图可“卧游”千里之景。“以小观大”、“以一当十”,以有限表达无限。中国人这种空间建构的方式与其哲学、文学、戏曲等联系在一起,形成独有的审美体系,对于画面建构有直接的指导意义,使人的视线从自然束缚中解放出来,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。不同的时间,如古今变迁,四季变化;不同的空间,如中外地域,东西南北,都可以在同一幅画面中得到表现。所以,在作画方式上西方人有实地实景写生的习惯,而中国人只是游历以后的默画。

思政融入:

观察中国绘画“散点透视”的传统观察方式,体悟中国人特有的时空观,树立文化自信,通过评析传统名作还可点燃员工的家国情怀,激发爱国热情

教学反思

案例的选择还可再深入发掘和凝练,课程思政课建设空间较大。




版权所有 威廉希尔willhill亚洲公司官方网站 - 欢迎您

地址中国·保定市莲池区乐凯南大街2596号威廉希尔亚洲公司西校区A座    邮编:071001  

电话(TEL):+86-312-7528788    邮箱(Email):ylyly@hebau.edu.cn

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!